去年2月,蔡延治老師幫我促成了一場線上【故事說演】活動介紹,這個辦法開啟了我推廣新途徑,讓我能向更多老師介紹這個簡單如白開水,也重要如白開水的教室活動,我們也因此成立的討論社團。一年過去了,我一來好奇社團成員們的實作心得,也同時想再向新老師介紹【故事說演】,所以故事角落2023年的推廣計畫就從這場開始:

活動:【故事說演】活動介紹與實作討論

日期:2023年2月11日(星期六)

方式:線上 (報名後通知連線方式)

(上半場)

時間:18:30-20:00

主題:【故事說演】活動介紹

對象:對【故事說演】有興趣的老師

(下半場)

時間:20:00-21:30

主題:【故事說演】實作討論

對象:有實作【故事說演】經驗的老師

報名:https://forms.gle/2biLFdZPrKWThxcv7

備註:為有效利用討論時間,請預先瀏覽storycorner.com.tw的【故事說演】介紹影片,或預備自己的實作心得及問題。

活動報導請見故事角落臉書2023/2/15的貼文。

感謝阿布拉教育文化的安排,我將在今年2月2日在台北國際書展和孩子玩一場【故事說演】。很開心能再聽孩子說故事、看他們演故事,也很高興有機會讓大人們(可現場觀看)看見孩子多麼願意把心裡的幻想說出來、玩出來,希望我們都常常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玩他們最擅長,也最需要的扮演遊戲。

時間:2/2(四)上午11:45-12:45
地點:世貿一館1樓台北國際書展「兒童沙龍區」
對象:3-6歲幼兒 (以*15名幼兒為限)

活動詳細訊息及報名表單請見阿布拉臉書

活動報導請見故事角落臉書2023/2/2貼文

 新北市兒童教保協會-多元創新思維論壇-工作坊

故事角落裡的故事:裴利老師的「故事說演」與在雙語教學上的運用

2022/12/4(日)上午9:00-10:30

@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205教室

雙語【故事說演】教室劇場的運用

這是我2022/11/5(六)14:20-15:20 在第31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師學會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做的一場工作坊,也在大會手冊裡寫了一篇短文,目的無他,就在讓英語老師們認識裴利老師的Storytelling and Story Acting,來聽聽看的老師大多是高中職老師,也有一位小學低年級的老師,我希望他們都願意在他們的英語教學裡試試看這個活動,除了它能讓孩子用身體來理解所聽到的字句意涵,更因為「被看見、被聽見、被用關懷與尊重的態度對待」是每個孩子在團體裡的需要。

台北市圖總館小小世界 雙語【故事說演】

【故事說演】,也就是邀請孩子說故事讓大家來演這件事,可以在教室裡做,可以在家裡做,可以在夏令營做,當然也可以在圖書館裡做,裴利老師就曾做過。在她幾本書裡,裴利老師就曾講述她到圖書館,帶著一群彼此陌生的孩子做故事說演。當然,裴利老師應該是在透過活動示範來告訴大家幼兒幻想遊戲的重要,可能也解釋故事說演能夠如何快速地讓孩子在一個陌生團體裡感到自在、樂於參與活動、積極與他人連結,好讓大家看看如果在圖書館裡都能這樣,那麼它在教室裡不就是一個更容易,也更有必要進行的活動?

第一梯次3-6歲幼兒12人

2022/9/3、17、24、10/1(六)10:30-12:00

第二梯次7-9歲12人

10/8、15、10、10、11/5(六)10:30-12:00

地點: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B2小小世界外文圖書館

活動報導

當孩子在玩假裝的時候,他們到底在做什麼?裴利老師在書名裡就給出了答案:孩子在做功課。她說:

“遊戲的確是功課。首先,要決定自己想扮演誰,而別人又該演誰?周邊環境看起來應該要像什麼模樣?什麼時候換景改幕?接下來是比較大的問題,就是要使別人聽你說話,接受你的觀點,同時還要保持假裝相信的公正性,使別人願意參加演出;還有就是,最要好的朋友一定要衷心相挺。”(p.14-15)

裴利老師也引用俄國心理學家維高斯基的話:”孩子在遊戲中的行為表現會超好,會比平常傑出。”(p.16)

如果你認同他們說的,或僅僅對這個議題感到有興趣,都歡迎你來和我們共讀這一本書,因為在扮演遊戲逐漸在幼兒園裡消失的時代裡,在遊戲不再是孩子的功課,而是功課變成孩子的遊戲的現代幼兒教室裡,我們需要認真研究一下幼兒的扮演遊戲,才好判斷那是否是一個好現象。

讀書會報導

《遊戲是孩子的功課》讀書會

2022/6/25 IPAT 2022 雙月論壇

這是一場國際遊戲協會台灣分會主辦的講座,很開心能和關心遊戲的人分享這一個由幻想遊戲而來的【故事說演】。

2022/4/15~11/18 故事說演工作坊

這是由嬰幼兒教育與家庭發展協會主辦的工作坊,後因疫情而改成線上進行,雖不是最佳的學習、討論的方式,但能吸引到台北以外的老師們參加,也是最好的意外發展。

這四場工作坊的目的在透過【故事說演】實作與討論,以及閱讀裴利老師書籍,來認識裴利老師的教學理念,也來看看是否能對我們自己的教室產生什麼影響。

因為老師們都已在協會3/12的研習場上聽過我的示範和介紹,因此我們的四次聚會都是直接討論老師們的實作,以及讀裴利老師的《壞人沒有生日》的心得分享。

我們的工作坊也因疫情延後幾次,最後一場討論將在2022/11/18進行。於此先祝福這些認真的老師們,也希望他們持續實作。

2022/3/12 「故事角落裡的故事」

這是一場由嬰幼兒教育與家庭發展協會主辦的研習課程,榮幸能是其中分享人,這場研習也帶出了後續的【故事說演】工作坊,感謝協會的支持。

這是我的分享末了時的衷心建議:

1. 給【故事說演】一個機會
2. 尋找對話同伴
3. 和同伴一起讀裴利老師的書
4. 開始書寫

2022/2/21 視訊研習

這一場由蔡延治老師帶著歡樂讀書會主辦的一場視訊研習,開啟了我推廣【故事說演】的新篇章—線上示範、臉書和社團。感謝延治老師和歡樂讀書會的Rex。

我從講解和示範過後的討論看出老師們對【故事說演】的認真和興趣,我且簡單記錄問題:一班教室都約有25-30人,如何"全體參與”?我們討論需要幫幼兒發展更多劇情嗎?通常需要多少時間?如何引導一班30個孩子在畢業典禮上做【故事說演】?裴利老師有沒有區別過想像imagination與幻想fantasy?可以只有部分孩子做嗎?可以做英語融入式的【故事說演】嗎?老師需要當導演提醒孩子走位和進出舞台時間嗎?小學生可以做嗎?

我將討論記錄和其他場合的討論統整於分頁【故事說演】-常見問題

2021/5/6介紹我的書

感謝阿布拉的安排,2021年5月初,我到一所學校的幼教系向他們介紹我的書,故事角落裡的故事:裴利老師來函裡的三堂課。除了向學生們介紹我在書裡寫了什麼,我也向這批未來可能是幼兒園老師的學生們示範了【故事說演】的操作方法,因為它是我在這本書裡講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兩個女孩演了我的故事範例 — 一隻蝴蝶,她看到一顆石頭,她就飛到那棵石頭上停一下,然後就飛走了。另一場故事演出則是演一位已經在實習的女孩講她在幼兒園聽到的故事 — 有一天,蜥蜴擺攤在賣魚,但是他肚子餓,忍不住,就把魚吃掉了。有一隻貓來買魚,但魚被吃完了,他就很傷心,只好自己去抓魚,但是沒抓到魚。

這群學生們在示範過後提問:演員的選角要不要協商?要不要修正孩子的用語?老師紀錄時可不可以用注音符號?對於前兩個問題,我很快就能回答他們:不必協商,以求操作簡單; 不必把【故事說演】當作語文活動,讓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說故事。但對於第三個問題,我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結果提出這個問題的女孩說出了她的原因 -- 我們的孩子都會學注音符號,於是我們都知道答案~可以!

我很開心能有機會向一群準幼兒老師分享了【故事說演】,我雖不記得自己當年在家政系的課堂上都聽到了些什麼,但記得自己對幼兒是好奇的,或許這群準老師們心中所真正好奇的事也會跟著他們?總之,希望他們在幼教路上能有所成長和精進。以下這段話沒能在會場上跟他們說,就放在這裡吧?

— 我當初以為自己是在向裴利老師學習【故事說演】活動的操作,但沒想到我是在透過與她討論我教室孩子在【故事說演】裡所說的故事來學習如何當老師。這是書寫的魔力~簡單地描述,想真正好奇的問題!

 

2021年5月5日的【故事說演】示範

我說了和上場示範相近的故事,都有蝴蝶:有一隻蝴蝶,他看到一朵花,他就吸花蜜,他就飛走了,就沒了。

第一個被選到說故事的孩子並沒有從我的示範故事裡找元素,他不講蝴蝶的故事,他喜歡老虎,但是老虎和蝴蝶也一樣需要吃東西,蝴蝶吸花蜜,老虎就吃蘋果、橘子。我問說故事孩子:「蘋果和橘子好不好吃?」他回答:「好吃!」演出他的故事時,我請演員表演好吃的聲音,他就發出好吃得令人流口水的聲音。

於是今天的故事就都是吃!接下來的兩個故事也有要吃東西的角色,一個是小老鼠,他要吃起司,還要找水喝,當他又找到一顆蘋果時,我問作者:「有吃蘋果嗎?」「有。」「好吃嗎?」「好吃。」班上有同學問:「好吃是什麼聲音?」他們想知道小老鼠吃到好吃東西時會發出什麼聲音?會不會和老虎不一樣?

最後一個故事主角是小豬,猜猜小豬做什麼?是的!他也吃東西,他先喝了水,再吃起司、橘子、香蕉、蘋果,而且這隻豬也是「每一個都有吃!」

這兩場【故事說演】對我及孩子來說都是個開心的經驗,他們的老師後來也真的做了【故事說演】,也跟我分享她的感受:「過程中,看到了有幾位害羞的孩子(平常在團討時較少表達想法),他們是願意到台前說演故事,到台前講故事或是演出故事的,真的很棒!特別有感的是,因為說演的規則,提醒了自己「人人平等」這件事,在這過程中,要尊重孩子,不能隨意剝奪孩子的權利。」這也是後來我常聽到實作老師的感受,是很令人感動的發現,不禁讓我覺得…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這些孩子何時說話?

 

2021年5月4日首場幼兒園的【故事說演】示範

我先說了這個故事:有一隻蝴蝶,她看到一顆石頭,她就停在石頭上,然後就飛走了。

演完我的故事後,很多孩子也都熱情地舉手想要講故事,我選了三個孩子來說故事。他們的故事裡有蝴蝶,而且都回答我說那就是我故事裡的那一隻蝴蝶,第一個小女孩說的:有一隻馬,看到蝴蝶,他就一直追著蝴蝶跑。然後一個小男孩馬上說了這個來讓大家演:我弟弟看到一隻馬,然後蝴蝶一直追馬。

孩子喜歡和他人連結,包括和他人故事的連結。誠如裴利老師說的 —「這是社群開始成立的方式,而且,友誼也因此鞏固。」

不過,當然他們也有自己想要的角色,第一個女孩的故事裡有馬,那匹馬喜歡追蝴蝶,而另一個男孩的故事裡有馬,也有蝴蝶,但是這次是蝴蝶「一直」追馬!到了第三個孩子,當他終於知道自己想要講什麼故事的時候,他與眾不同的故事讓大家聽得津津有味,而他把說故事時同伴的互動也編入故事是一個非常寫實與幻境結合的時刻,這個故事當然也演得和馬與蝴蝶的相互追逐的那兩齣戲一樣精彩:

有一個廟,有一個人在燒金紙(一旁小朋友問:「什麼是金紙?」說故事男孩很努力地回答了)。然後一張紙飛走了。然後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然後又有一個人撿到了。他就說:「那是什麼東西?」然後有一個人就跟他說:「那是金紙。」

《孩子國的新約》讀書會

你覺得在教室裡訂定「不可以說:『你不能玩!』」的規則可行嗎?

在教室裡選擇玩伴似乎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權利,但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小麗可以選擇只和小雅玩積木,而不讓小蘿一起玩,那麼小蘿該怎麼辦?她該摸摸鼻子,去玩別的嗎?這樣公平嗎?為什麼?

但如果要求小麗一定要讓小蘿和她們一起玩,這樣又對嗎?為什麼?

一個人人都能被接納的世界雖然有些烏托邦,但一個人人都可以一起玩的教室可能沒那麼難建立。已故美國幼兒園老師作家,裴利老師,就曾在她的《孩子國的新約:不可以說「你不能玩」》裡敘述了她如何和她自己、和她幼兒園班上的孩子、和高年級班的孩子討論這一個看似公平,但又和人的本性不盡相符的規則。她的見解精闢又充滿智慧,一如她其他的書,耐人尋味。

不論你是否是定期和孩子相處的人,如果你覺得這規則聽起來不錯,那麼就來和我們跟著裴利老師的文字,思索在團體/教室執行這個規則的可行性,為孩子的現在與未來創造一個友善包容的環境吧?

日期: 2021/4/13、5/11、2022/1/18(二)

時間:晚上6:30~8:00

地點:{那裡}

讀書會報導

2021/2/28首場線上《故事角落裡的故事》讀書會

這是2021/2/28的一場Zoom讀書會,感謝高老師的發起。雖然參加的老師不多,其中也只有一位我原本不認識的台南老師,但這幾位老師真的有先讀了書才來討論,因此這第一場讀書會上,我們真的討論到了幾個關鍵看法和提問,且分享於此:

1. 書寫能幫助我們記住事件始末。

2. 用引子來引出孩子的故事,例如”有誰會來過橋?”(台南陳老師的這個引子真是不錯!)雖然不是由孩子從頭想起,但並無不可,唯有要小心的是老師用引子的目的,是破冰?是複習所學字彙?是鼓勵害羞孩子?

3. 其實裴利老師曾在《陶靈老師的教室》提到一個只有兩個字的故事:媽媽,也是演出生動的。因此故事說演重點不在故事長短或有不有趣,而是這是一個讓孩子被看見、被聽見、被關注(我和高老師一樣深受孩子的這些需要感動)的活動。雖然故事說演絕對可以搭配上各種認知學習,但出發點絕對要單純的為孩子的被看見、被聽見、被關注,才不至於走偏。

4. 書寫教學的目的最終能影響教學嗎?我覺得是的,很微妙但很堅定,如果常反問自己,甚至會影響老師的人生哲學呢!(陳老師說她在這個簡單又容易的課堂活動,看到了「生活」。)

會後,我知道自己需要更努力讓大家看見裴利老師和她的【故事說演】。

 

2021/2/27第一場【故事說演】示範 @〔那裡〕

九個不全都相識的孩子,從裴利老師曾經示範的小故事--蝴蝶聞花--開始,到三個孩子說的蝴蝶蜜蜂青蛙變成朋友、貓和狗被狼吃掉,以及一本書被丟到馬桶的故事,從生疏到和大人們一起笑著演完佔據舞台每一寸地的海洋生物大戲,他們練習平等、包容、接觸不同的想像、突破自己的內向、達到片刻的凝聚。在這個外面下著毛毛雨的周六上午,我們一起度過再“當下”也不過的時光,其中的意義,除了這是我第一場推廣之外,希望也啟動了參與者的故事說演旅程。我也好奇大人們是否會嘗試書寫所思所惑,或許就從那裡主人的建議開始,每天不停筆地寫五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