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利老師著作讀書會第一期報導-《孩子國的新約》

2021年春到2022年初,在台北的我們聚會了三次,完成了首場裴利老師著作讀書會。

這本書是裴利老師著作讀書會的首選,理由是裴利老師的【故事說演】裡最為動人的元素~每個人都可以玩,也因為【故事說演】從這一本書開始走向另一個方向:說故事的孩子不再有權利挑選演員,而是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是否要參與演出、要演什麼或選擇只當觀眾。「不可以說:『你不能玩』」讓教室成為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安心學習的地方,也使【故事說演】擁有一個更崇高的目標 — 讓孩子學習接納團體裡的每一個人。

這次讀書會的成員有老師,有家長,我們都是女生,年紀在35~65歲之間。我們從自身的經驗探討了「不可以說:『你不能玩』」這個規則的合理性與可行性。我們也調查了身邊親友對這個規則的看法。我們的調查對象雖僅18人,也僅是身邊的親友,但調查結果是有趣,且看來是有代表性的:受訪者都認為制定規則須和孩子討論,但認為行不得通比認為行得通的人多10%,其中男多於女,以20歲以下者居多。換句話說,認為行得通的人少,以女生和20歲以上居多,而若以幼兒園老師多數也都是20歲以上的女性的這個現況來看,要在幼兒園實施這項規則是可以獲得支持的,只要老師知道可以有這個規則,而這也符合了書上的結論:要做就要早做!

我們最後也在這一項規則是有必要的共識下,分別對如何實施這項規則進行投票。我們有兩個選項,這兩個選項是從裴利老師對第一年班和對之後所有班的不同作法而來,一個是裴利老師對第一年班的做法:先討論再實施規則。另一個是她對以後所有班的做法:直接宣布規則,但透過討論再調整細節。這兩項作法在第三次讀書會成員之間得票一致,都是4票。我們對先宣布或先討論的看法或許不同,但我們都認為這個規則是好的,而討論也是很有必要的。

只是,討論何其難!不過,裴利老師在書上所描述的師生對談內容十分完整,或許我們可以學習她的觀察力與細膩,從她如何重述、肯定、反問…孩子的發言來學習如何與孩子對話,那麼,或許我們也練得會?倘若如此,那就會是我們讀裴利老師的書的另一大收穫!

以下是成員們的讀後心得:

  • 讀完後,更讓我去思考人與人的關係,如何促進彼此理解、彼此尊重,是教育場域中重要且必要的,小時候的我,是自然生長,但我幸運的是生長於市場,有機會觀察到許多人際互動的情形!!!期許自己可以有更多的看見和影響,形成善的循環~就可以帶來改變!!!沒有接納、無需包容,因為我們都是獨特的個體,唯有同理,認同與理解,讓我們彼此可以和平相處、和諧成長!!!

    其實語言深深地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動,但有時我們其實並無法覺察~~~而我想這也是裴利老師之所以很重視"精確的語言"的原因!!!對我的啟發是---要成為一位具備反思能力的人,可以透過文字書寫的釐清、透過用字遣詞的覺察,讓自己保有敏感度和細膩的心!!!

    — 淑芬 (幼兒園園長、三個青少年的媽)

  • 身為父母很開心有機會讀到這本書,親子間很容易疏忽一些小事,提醒了我要放慢腳步的去感受周圍,學習像裴利老師那麼細膩的觀察到孩子表達背後的意義,用故事跟孩子互動而不是教導,這點我很喜歡,期許自己朝這目標前進。

    這本書真的很需要細嚼慢嚥,很感恩有讀書會,能跟著大家細細的品味而不是囫圇吞棗,真是幸福啊。

    — 丁丁 (平面設計師、五歲女孩的媽)

  • 很高興參加這本書的讀書會,還有能有機會跟孩子在不同年紀的「同學們」一起討論,著實讓我得到很多收穫,拓展平常接觸以跟自己孩子同齡媽媽居多的範圍,每一次的討論和提問,多少都讓我反思自己和孩子的經驗,相當寶貴。

    讀書會結束後,我又把這本書看完一遍,再度覺得驚訝又佩服。

    裴利老師在最後一段的故事裡,把所有故事中的角色都串在一起,原來前面有些梗埋在那!

    重看幾次有幾個故事的段落跟現實生活可以連結在一起,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孩子很關心雷蒙在高松國的新學校有沒有受到好好的對待,勝過知道他出發去尋找拯救父親的過程,這讓我想,是不是不同的年紀發展、適合聽不同的故事的原理(這點在就我粗淺的認識,好像華德福系統比較強調)。

    我讀到最後覺得有意思的是,其實裴利是透過這班的孩子互動和討論來逐漸釐清規定的意義和價值,也會很想知道這批孩子長大後是不是在人際上有不同於其他沒接觸過規定的人的表現。

    我很喜歡她在幼兒園生活的各個面向發現人際互動上公共、私密的場域的界線和調整的可能性,這點是我以前比較少注意到的。也很喜歡她指出團體中的「老大」或「老闆」的關鍵,不過也覺得蠻有趣的,印象中西方文化比較強調個人的獨立和自主性、領袖氣質等,從眾、中庸的狀況沒有東方文化那麼重,但實際回歸的日常生活的細節,有些似乎是人性的展現,倒沒有太多文化上的差異,這點我覺得蠻有趣的。

    我覺得這本書不論有沒有小孩都很值得看,就如同裴利老師去跟小學生對談一樣,每個人都很容易喚起自己小時候自己或他人被排除在交友小圈圈外的經驗。

    — 孟珊 (帶著人類學精神觀察兩位幼兒的媽)

  • 讀完這本書,讓我重溫與孩子一起體驗學習包容的教學方式的成長過程。我的孩子們在年幼時在又青老師的教室經常玩【故事說演】,每一個孩子都非常能夠遵守你不可以說你不能玩的規則,他們學到尊重與包容,體驗表達與被理解。透過故事的說演,釋放了孩子們在團體中的社交壓力,他們都能自在地享受演出,同時獲得了想像力與同理別人的練習,也增進詞彙的表達能力。這些幼年時期的準備與練習,著實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幫助孩子們勇敢地應對成長過程中的壓力。很感謝孩子們小時候有那麼一段成長過程。

    — 玉霙 (教養路上選擇信任孩子能力的媽)

  • 每個人都是彼此的老師,透過閱讀的連結,參與讀書會讓共讀產生行動,進而產生改變的力量,是我參加這個讀書會最大的收穫。這些日子與大家共讀《孩子國的新約》,除了更認識裴利老師的理念與價值觀,也重新感受人是如何從故事跨入生命,雖然書裡討論的是幼兒教育,雖然自己的小孩已過了這個年紀,但是我覺得誰不需要被理解被好好對待呢!?所以,故事說演、被理解、被公平好好對待的需求是不分年齡的。透過觀察理解孩子、透過故事與創作也是在觀照自我。能與一群教育有心人細細共讀,讓我學習很多,透過討論反思那些被忽略的細節,也像是能獲得行動的力量,謝謝大家!

    — Lily (擁抱陰影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