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利老師著作讀書會第七期報導-《孩子的天使心》

裴利老師著作讀書會第七期--《孩子的天使心》,自2024年11月到今年2月,每月一次在線上進行。

《孩子的天使心》是裴利老師的第十本書,是她退休後第一本。她說她退休了,想寫些孩子以外的事。但她去海邊散步,看到蒼鷺,就想起班上爭地盤的孩子,想描述紅松樹和林地上的蘑菇,但「教室的景象卻闖進來。」不過,退休,正好可以多接受邀約,去到別的老師的教室看看,所以她經常又回到「教室」。而這一次讓她想寫成書的是她一路上親眼目睹的、感受到的,以及她回想起的、和她媽媽談到的有關心善和行善的事。

我們依然每次都先各自讀完一部份、挑選想要分享心得的章節、聚會時講述心得,也分享所聯想到的其他文獻和理論,而回應夥伴們的分享更是重要的交流時刻,如秀綿說的:「大家一起讀的聚會,非常奧妙,從來沒有想過會有如此神秘的連結,讓大家互相彼此認識,坦誠分享。」

在我們的分享和對談中,我們針對「這種說故事和演故事象徵著宇宙裡更大、更原始的東西」(p.88)裡的那個“東西”是什麼的簡單回答,似乎可以讓我們更看清教室生活的重點。我們認為那個東西是:「奧秘的連結」、「奧秘」、「存在」、「心靈的連結」、「心的觸動」、「連結的產生讓彼此陪伴」。

在此紀錄夥伴們的分享點滴:

  • 「孩子們做起來(耐心等待一位說話有困難的孩子說話)是多麼容易啊!…我覺得這是一份不尋常的天賦,對大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p.8)

    「我們重複彼此的話,並且延伸故事情節。……一層一層建造我們的教室文化。」(p.12)

    「他們(四年級學生)想起別人對他們不好的時候,但是很快就講一些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好事。」(p.21)

    「每講一個故事,我都看到孩子們想對別人做點好事,讚美他們或是坐在他們旁邊,那是對別人的一種肯定,一定要和那個人有點關係。」(p.22)

    「是的,孩子進入學校,最難捱的就是孤獨,所以他們彼此傳述故事,然後恐懼就不知不覺地消失了。」(p.30)

    -錚

  • 「孩子進入學校,最難捱的就是孤獨,所以他們彼此傳述故事,然後恐懼就不知不覺地消失了」(p.30)

    孩子進入學校開始一個人在陌生的環境裡探索,顯然沒有自己熟悉的人事物,面對地卻是截然陌生的展開獨立生活,從單獨一人到逐漸與生活環境逐漸產生連結,從哭泣到欣然接受甚至到喜歡來學校的歷程,生活裡每樣事物逐漸與他人連結,哭泣時會有同學拿衛生紙幫忙擦拭眼淚,分享彼此的假日生活,對話與溫暖便在這樣的樣態形塑出來,說說你與我的生活點滴,你我的故事就在生活,生活就是我們的故事,自然且自在,少了恐懼。

    「某件事情會把我們和諧地圈在一起,過一陣子後,我們的步調就會好像是一致的。我們把這些經驗變成一種儀式,希望能夠重新獲得原來的感覺,一層層的建造我們的教室文化。」(p.12)

    孩子與我們可以因為學校可以來上學,便促成我們這段的師生緣,有幸可以與我們這群孩子在這裡共同相互經歷生活大小事,相互幫忙彼此,從兩條平行線漸漸有了角度的不同而交叉形成我們的交流,彼此調和,彼此相融,彼此成長,彷彿我們的點就成線再成圈地在一起,形成屬於我們的文化。

    「我已經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時何地了,……連我的手記也寫得比以前慢多了。」(p.5)

    初次觀看時,挺無法領會這樣的的意思,再次閱讀感受亦同,反覆反問為什麼裴利老師會如此書寫這樣的紀錄?空氣低迷,沒有輕鬆愉快的感受,或許自己還沒到達那樣的境界所以感受不到,但是透過分享頓時茅塞頓開。

    -芳

  • 「這種說故事和演故事象徵著宇宙裡更大、更原始的東西,而不只是這些故事的總和而已。在述說及重新創造故事的活動中,孩子有一種慷慨施予的感覺;學校裡的孤寂及隔離感通常只有藉著他們的好奇與不做作才能得以消彌。如同我們所知,孩子並不一直都是仁慈的,他們是在仁慈邊緣,但已準備妥當,正等著一個開口。」(p.83)

    裴利老師在離開學校,多了很多到其他學校、場合推廣、討論故事說演的機會,以前她有一群固定的幼兒園學生讓她觀察和反思,但在退休後,她有機會去觀察不同地區不同背景的小孩,讓她能夠得到具體回饋和省思她原來相信的一些信念和價值是否如此堅定。

    「我自己身為人師的覺醒,乃是來自聆聽孩子所想聽的故事。光是他們的聲音就能使我不至於在教室裡迷失方向。」(p.58)

    也很佩服裴利有勇氣的反省她被指出沒有認真聆聽講述者較為負面的經驗,或許小孩的年紀比較小,他們的負面經驗累積的沒有成人多,但如果每個小孩在幼兒園的年紀就可以被聆聽、能夠消化那些難以言說的不愉快,或許他們長大會少很多不滿。

    讀裴利老師的書對我的影響,透過閱讀在在看到一位願意自省、尊重孩子、探討在教室中遇到的各種現象及背後可能的原因,這種精神雖然不是我能夠在生活中常常做到的,但每看一次就會提醒自己,接觸和對待他人可以更為細膩。

    -珊

  • 1. 說出秘密的契機

    2. 大人成為典範,善良是一種選擇

    3. 清楚地說出我的作為的選擇

    4. 不可以說你不能玩?聊天?拒絕與殺人的相似性

    5. 拒絕別人是壞習慣嗎?

    6. 規則如何產生?

    7. 真實故事的同理性與代入感

    -丁

  • 福祿貝爾對人的教育有深刻的討論~和裴利老師的教育思考有些相呼應的部分~越是理解福祿貝爾理論後,越覺得和裴利老師所關注的部分,是可相互銜接的~

    -芬

  • 「我們是因著生命中遇見的其他人,才得以成為自己。」--Simone de Beauvoir

    (這是我在書寫實踐裴利故事説演的碩論時,恰好讀到的句子,覺得很有對應~)

    -昕

  • 裴利老師在教育的旅途中,好奇些什麼?研究什麼?

    會不會是「從好奇孩子的心、好奇孩子語言中的意義、好奇身為陪伴孩子成長的自己如何提供適切的環境給孩子。在和孩子一起生活學習的過程,將自己的生命經驗編織進教學生活中,然後社群之間的共振,彼此探詢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發現每個人在成長旅程中的各種模樣。」裴利老師研究孩子的心、孩子的語言,因此為孩子創造出一個展現自我、支持創造、產生意義的環境,也就是透過故事說演活動的設計,讓孩子在社群中成長,並且,知道自己是誰。

    以上是這次閱讀《孩子的天使心》時我的猜想。

    -美

  • 孩子可貴的地方在於,當他們與同儕互動時,面對奇怪或不尋常的行為,往往不會感到不愉快;相反,他們更多的是感到好奇,能夠包容他人的不同與特別之處。(P.8)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會相互連結,激盪出共同的情感與經歷,透過分享與交流。故事不僅讓我們理解彼此的獨特性,也能夠建立起共鳴,創造出更多的理解與連結。(P.25)

    每個孩子都有可能展現善行,關鍵在於大人們是否能夠放慢腳步,真心去看待孩子,並且排除個人偏見,因為只有在理解和接納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才能發現他們的美好。(P.38)

    說演故事的力量在於,透過說出自己的故事和聆聽他人的故事,孩子們能夠找到自己,並能看見他人。這不僅讓他們感受到被愛和被理解,還能增進情感上的共鳴,使人際關係變得更加緊密。(P.43)

    裴利老師總是能敏銳地觀察到孩子們之間的美好互動,並透過一則一則的故事將孩子們的善行傳遞出去。透過故事的力量,善意得以觸動並感染每個人,進而促進更多正向的行為和影響。從這本書中,能夠看到裴利老師與孩子之間的良性互動、她與自我的對話,還有她與他人進行教育交流激盪的過程。即便在面對教學過程中的挫折與沮喪,裴利老師的精神與做法依然是我們努力的借鏡,給我們啟發與力量。

    -柔

  • 是孩子的天使心使裴利老師在退休後再度提筆寫孩子,但我覺得也可以說有天使心的是她。她把孩子自然而生的善舉寫出來,讓我們看見自己可能在忙碌緊湊的教學路上曾視而不見的孩子的天使心,裴利舉例告訴我們讓看似理所當然的排擠他人(不仁慈)成習慣的後果就是孤獨與霸凌,然後她鄭重地告訴我們要請孩子練習仁慈如同檢查文法,好讓大家對別人的感覺多一點敏感度(117頁)。她說:「仁慈是協助照亮道德世界的信號燈。」這是有天使心的人說的話。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