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利老師著作讀書會第五期報導-《手拿褐色蠟筆的女孩》

這是裴利老師寫於1997年的得獎書(美國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的傑出英語教學獎),講述他們班如何在Leo Lionni的書裡悠遊探索,它既是一本如敘述故事般的班級討論範本,但更多的是裴利的理念和反思。

我們在2023年秋季到2024年初,分四次在線上進行讀書心得分享。前三次各閱讀/討論三分之一,最後一次重讀、分享我們最有感覺的裴利的話。

裴利老師在書上說:「我們裡面都有某種東西,只有我們自己看得見的東西,只有我們自己聽得到(的)東西,這個東西,會從他們的故事裡出來,從我們的戲裡出來,從我們說的話、從我們做的事裡出來!」(p.151)所以,我們就各自試圖藉由書寫,把我們對這本書所言,而只有「我們自己才看得見的東西」找出來,希望也能引起你去閱讀裴利、書寫自己。

  • 蕾妮愛上Leo Lionni筆下那位收集陽光以饗同伴的小老鼠飛德烈,蕾妮說自己像飛德烈,「因為,我總是一直在想顏色和文字,就像他一樣。」但裴利卻覺得蕾妮是個「對自己的朋友好奇」的女孩,並不像飛德烈,倒是裴利自己比較像,因為裴利和飛德烈一樣,「專心於自己的想法,顯然不在乎其他的一切」(p.22)。

    而她們對另一本Lionni故事,甜狗,的關注點也不同,裴利無法接受甜狗那一群朋友硬要甜狗把身上的金羽毛拔下來送給他們,她問蕾妮:「他(甜狗)不能許願把金羽毛,同時又把朋友都保住嗎?」蕾妮說:「可以,…但是,…他寧願不要金翅膀,因為他會覺得太孤單寂寞。」裴利看到的是甜狗朋友的態度—沒讓甜狗做自己,而蕾妮卻說那是甜狗自己的選擇,因為他在意朋友,所以他願意把金羽毛送給朋友。 (p.36)

    蕾妮和裴利看法如此不同,當然來自他們的年紀、個性和生活經驗,但幸好他們敞開來談,也就分享了彼此的觀點,他們也才可以彼此陪伴、提醒、了解。

    -YC

  • 我記得裴利老師說過:「和孩子一樣,我沒有故事就無法解釋自己。」(《孩子的天使心》,p.7)

    人好像真的是這樣,即使是同一段故事,也會有不同的詮釋,而故事說演這個活動,好像就是能把大家的不同詮釋呈現出來,我們在圈圈裡面達成彼此共識的感覺,我想到的是這段話:“every community has a memory of itself. Not a history, or an archive or an authoritative record…a living memory, an awareness of a collective identity which is woven from a thousand stories. ” (出處)

    一直覺得這段話說的真的是太美太美的境界,而裴利老師和蕾妮、其他可愛的孩子們和里奧老師,就是這樣一起編織了這本書。

    -點

  • 裴利老師是我仰望的北極星。

    《手拿褐色蠟筆的女孩》是裴利老師1997年的作品,紀錄教學生涯最後一年在幼兒園大班教室裡,孩子與李歐里奧尼作品相遇所激起的探索之旅;中文版在1999年由成長文教基金會出版。

    內容包含大班孩子們與李歐里奧尼作品的精彩交流、黑人孩子與白人孩子的互動、特殊孩子與一般孩子的交手、家長的困擾、每個角色在社群中的相互影響、夥伴教師的回饋、故事說演的進行,重要的是裴利老師在其中的反思與串連:每個角色的過往與現在、李歐里奧尼的作品和教室裡對話綿密編織,形成生機盎然的教室生活網絡。

    之前閱讀時對《田鼠阿佛》和《鱷魚柯尼列斯》有感,這次重讀則對《音樂老鼠傑洛婷》特別有感:有時我們挖到一個寶,得以見識到那寶的獨特,並一而再、再而三感受到那份美妙,但又該如何細細思量與創造出屬於自己想分享出的美好寶藏呢?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