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利老師著作讀書會第四期報導-《寬札與我》

寬札/Kwanzaa,它既是美國黑人族裔為凝聚團體意識而在1966年創造出來的節日名稱,也是裴利老師與孩子們討論接納與多元時所自編的故事人物之一的名字。故事裡,寬札有著如美國黑奴般的命運,但他被喜鵲拯救到一個國度,那裏有寬宏的國王和純真的小公主,還有善良的女老師,也還有因自卑而不敢去學校的小女巫。這個故事和裴利老師與教室外的大人們的談論相互呼應,他們都在談學校到底是種族融合的好,還是單一種族的好,不論是裴利老師編給孩子聽的故事,或是她與大人們的談論,都讓我們看到問題的複雜度,但也讓我們看到問題重點到底是什麼。

在2023年春天到夏天,我們分四次在線上共讀裴利老師繼《白人老師》之後,再度探討黑白問題的《寬札與我》。這兩本書之間相隔16年,所探討的層面當然也因這16年的社會氛圍發展而有所不同。

這一次,裴利老師想知道到底種族融合教室是不是眾望所歸,如果是,那麼為什麼當年的黑人女孩回來告訴她,她比較喜歡在全黑人的學校?有著探索精神的裴利老師去問家長、學生和各地的老師,有人說:「我們覺得黑人孩子,所有的孩子,都要盡早接觸多元文化的環境,這很重要。」(p.31)有人說:「黑人孩子在黑人學校比較被看重。」(p.41)又有人覺得怎樣都好,只要孩子的學習有被照顧到。而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每一種人都有」(p.150)才好。裴利老師則在結尾引述同事的話:「你鼓勵對談,答案不是那麼必要,對話才是。」(p.196-7)

你讀過這本書嗎?以下讀書會成員分享了他們的讀書心得,有引起你的共鳴嗎?想去讀裴利老師的書嗎?

  • 讀寬札與我時的思考啟發

    從種族的差異到每個人的獨特性,一次一次地讀,都可以因著讀者的當下而有多元的詮釋,這是我喜歡讀裴利老師作品的原因之一,後來慢慢地發現自己不容易一次讀完的原因是裴利老師的書寫太容易引起共鳴了,我的思緒也因此會被拉遠了~這是有關「安全的通道」(P185)的這段話讓我在腦海中反覆的思量與回顧我的現場經驗。

    學校必須給孩子一個「安全的通道」,讓孩子感受到「從家庭延伸到學校的安全感」(P185)對在幼教現場工作20多年的我來說,每次迎接新一批的孩子時,總會想著:幼兒園,到底是甚麼?為什麼小小孩要來到幼兒園?

    過程中,家庭、工作、幼兒的成長、父母的職涯、教師的專業,就如同一團毛線團糾結在一起,我嘗試整理、梳理出一個脈絡;在個人與群體之間,我們總是不斷地嘗試、學習,追求共好的同時,或許我們要更有意識地去想著那是對誰的『好』?一旦當我們能有所明白時,其實那個困境就會迎刃而解,或許焦慮感也會獲得舒緩些。而裴利老師用書寫記錄自己的觀察和觀點,讓想法可視化,也與她認為故事說演是如此重要相呼應,都是在讓人與人之間彼此看見那個不可見的想法,有異曲同工之處。看見,促進關係的建立;對話,帶來思考的釐清;敘事,拓展生命的連結。

    —淑芬2023.9.21

  • 讀這本書時,我會一直想要融入當下的情境,參與每個對談。把自己想像我是裴利的同事會有怎樣的對談與討論。但說實在的,如果我自己是黑人,我也有可能會害怕、逃避面對一些不想碰觸的議題。

    我相信裴利一定是非常善良的人,才會這麼願意花力氣進行這些討論。另外我想,當裴利學生一定很幸福,每次看她的自編故事,其實都有不一樣的感覺,老實說。故事情節的發展有時候是喜歡的、有時候是不太喜歡的。

    再來,這本書讓我學習到社群感的重要性,不管是黑人、白人的問題,或是班上有各式各樣不同行為問題的孩子,或是窮人,用助人的態度,以團體的方式學著討論每個人的弱點和強項是好的。

    我在這本書裡喜歡的角色是蘇安。蘇安她教會我:1.教師要主動去了解孩子的背景、孩子的喜好;2.傾聽別人和細心回應;3.建立起教室的社群。

    最後我覺得這本書很棒的是帶給我們不同的面相做討論,不是單一的論述,不會有偏頗,有很多人的對談與討論,是我非常欣賞裴利的一點。

    —玟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