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利老師著作讀書會第三期報導-《白人老師》

2022年9月到12月,四個星期二晚上,十幾個來自不同縣市的我們,好整以暇地坐在電腦前線上聚會,分享各自在裴利老師《白人老師》裡分次讀到了什麼、被點醒了什麼。每次的聚會都再次對裴利老師充滿佩服,也慚愧自己的不足,但更多的是對未來抱以寄望,因為我們既然都讀到了,也就為時不晚。

這本書雖看似不是寫給遠在台灣,沒有黑白問題的我們讀的,但其實是的,裴利老師是寫給世界上任何有偏見、有不公平對待、有恐懼的教室和社會聽的,而我們就有,貧富、城鄉、外貌、特殊生、外籍配偶、…太多了。

裴利老師的《白人老師》的重要性真的不只在幼兒教育,這可從替她寫序的兩位美國精神科醫生背景而知。他們與裴利老師是同時代的人,James P. Comer是世界級的兒童精神科醫生,他也是耶魯大學The School of Medicine’s Child Study Center 的The School Development Program創辦人,他以改善低收入和少數族裔兒童的學習成績而備受尊崇。而另一位,Alvin Francis Poussaint,是一位精神病學醫生,他在1965年加入美國南方民權運動,主張非裔美國族群的心理健康問題來自種族歧視,他建議與其個別諮商,還不如消除種族隔離來得更能夠改善黑人的心理健康。哈佛大學出版社找來這兩位致力於改進黑人在美國社會地位的醫生寫序,也就可見裴利老師這一本書在黑人教育及建立種族平等觀念上的重要性了。

最後,我們說裴利老師是我們的偶像!當然,我們都知道偶像這兩個字太膚淺,我們只是都衷心地想向裴利老師學習,我們想像她一樣探索最基本的事情。那麼,遠在台灣的我們學到了什麼呢?讀書會成員說:

  • 我告訴自己:保有彈性,鍛鍊心理韌性。

    再讀《白人老師》一書,在序言中關於教學挑戰的論述,還是打動著我;少少的文字所乘載的想法,讓我從完美的課程設計框架中,破框而出;身為教師,不是只有課程設計的專業需要追求,有時候如何理解每個與我們相遇的生命個體也是重要的,甚至如何讓他們有被理解的感覺,更是需要努力,因為那往往是關係建立的初始。

    我,不是裴利老師;所以,我是誰?

    裴利老師有如神一般的存在和思考,或許我們無法完全複製~

    但,我們可以站在她的肩膀,嘗試從她的視野看出去與思考~

    因為,如同裴利老師對待每個孩子一樣,

    努力讓孩子長出自己想要的樣貌~而不是將自己複製到孩子身上,

    將會是裴利老師對每個教師的期待~希望我會夢到她來告訴我這件事~~~哈!!!

    -芬

  • 能與大家共讀《白人老師》一書,一同徜徉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裡,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每每在共讀時,從裴利老師的字裡行間延伸到真實人生,除了給予我很多的感動及勇氣外,也讓我再次確信教育的前提應是尊重與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老師應要先拋開自己的主觀視角,仔細地觀察孩子原本的樣子。重視每個人身為「人」的價值,生命之初就具有平等的價值,沒有任何人的價值少於或多於別人,每個人都是同等重要的。《白人老師》讓我看見幼兒園教室就如同一個小型的社會縮影,有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如何努力經營一個積極且正向的學習環境,讓孩子有歸屬感、安全感,並讓孩子能在學習環境中正向的發展同儕情誼,是非常有挑戰性的。期許自己帶著裴利老師永遠的生活態度-「向孩子學習」,持續的在幼教現場及育兒的路上努力。

    -錚

  • 我好奇:會不會是因為裴利老師的「背景」讓她對族群關係有多面向的省思與見解,進而充滿熱情的探尋心中所嚮往的大同世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沒有隔閡,有理解、有友善接納、有尊重、有公平正義、...。這使我也反思起自己的生命經驗,探問著自己「我在教育現場所在乎的人事物與我自身成長背景和經驗有何關聯? 」。

    在《白人老師》裡,裴利老師以細膩的語言描繪幼兒園教室裡的娃娃家、美勞角、積木角,幾個個別孩子的狀態,孩子們語言之間的動力關係,還有她與孩子們互動的描述與自省書寫,像是一條又一條線索,試圖解開每個孩子在社群互動關係中的謎。裴利老師描述小孩言行的用字遣詞非常值得學習呀!

    裴利老師對孩子言行的洞見為身為讀者的我們開展出一個不容小覷的族群關係:彼此尊重、理解、認同、連結,一個幼兒園教室逐漸形成一個族群融合的小社會。經過這段充滿洞見的探索,裴利老師相信:幼兒園裡的遊戲就是提供孩子學習有關人與行為的最佳環境。

    推薦序中說:「在裴利的《白人老師》之前,很少有作者能夠給老師一個有系統地檢視自己的偏見的範本,或提供他們策略,使他們能夠有建設性地去回應不同背景孩子們的發展需求。」(p.4)

    和大家一起共讀的這段時間帶給我許多反思和感動,讓我也想在自己的教育現場多做些什麼,謝謝又青和一起共讀的夥伴們!

    -美

  • 隨著又青老師帶領的讀書會,重看了一遍《白人老師》,滿滿的感動。裴利老師從自身教學的觀察出發,時時映照自己對於種族的態度,細膩地反思她看待和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否營造出公平的班級情境。

    在年末重看這本書,對照自己幾個月下來的教學經驗,反倒是舊版序中最後一段話最觸動我:「教學的挑戰是想辦法和每一個孩子溝通,讓他們知道你了解、珍惜、並且能談論他們的特質。這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們被恐懼、偏見、顧慮和期待影響,而這些都已經變成我們每一個人小心隱藏起來的一部分。」(15頁)

    那麼身為教師或家長的我們,真的以為自己可以對學生隱藏自己的偏見而不被學生或小孩發現嗎?要能夠跟每一個孩子溝通,最重要的就是把每個人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不用任何標籤去強化或記憶,想想我在教學上遇到的只有不到10個孩子就已經很困難,更何況是一個老師要面對30個以上的學生時,究竟要怎麼處理?或許如同推薦序中兩位醫學博士所寫到的,裴利老師是在相對有資源的情況下能夠好好關照每個小孩,但這是對一位教學者很好的自我提醒方向。

    扣連到後記「遊戲是通學習的道路。在那條道路上,我們重視差異,並給予回報,因為差異強化了想像力的創造潛能。孩子們不會問:『你從哪裡來?』他們會問:『你要當什麼?』孩子有好多可以教給我們的,只要我們停下來聆聽。」(191頁)讓孩子在團體中好好的玩遊戲,觀察陪伴和適時引導,他們會長出很多大人意想不到的力量。

    -珊

  • 我來試著找出兩位寫序醫師所說的裴利老師的「有建設性地回應不同背景孩子發展需求的策略」,好提醒我自己:

    1. 從各種線索了解孩子,包括沒有說出來、非語言的線索。

    2. 相信個別差異,不使用”攏統”的稱呼。

    3. 相信人的相似處。

    4. 相信友誼和愛是從認可並尊重彼此差異而來。

    5. 了解孩子的文化,邀請家長分享文化、歌、飲食、服裝、文字…。

    6. 使用正確名稱。

    7. 公開談彼此的不同,這一點非常需要練習,因為很容易成為批評。

    8. 傳達正面觀念,這一點也很難,因為我們一定有各種不自知的偏見和誤解。

    9. 提供講述不同文化/家庭背景的圖畫書、素材、教材…。

    10. 讓孩子手做,以建立自我認同。

    11. 不評斷孩子,不給孩子貼標籤。

    12. 相信孩子的能力。

    13. 相信遊戲的力量,讓孩子從遊戲中找到辦法。

    14. 孩子不會問:「你從哪裡來?」他們會問:「你要當什麼?」

    我也必須再加一個,雖然裴利老師寫完這本書後才創想出這個活動,但我認為它是裴利老師理念與教學的基本款和濃縮版:

    15. 做Storytelling and Story Acting。

    -青

  • 白人老師談到的種族議題,這議題很容易被我忽略,不過也因此讓我思考關於『不平等』這件事,我很有感的是關於貧富問題,從小就有因為窮而被別人瞧不起的感受、比別人矮一截的感覺,雖然長大後自己可以消化這些事,但在成長過程中也因為過去的感受而吃了不少苦頭,所以讀這本書時,描述到當孩子感受到不被接納以及不公平感覺,是很揪心的,不過這本書不是僅僅描述教室孩子互動的觀察,也記錄裴利老師面對這些狀況,一開始的感受到給出的應對到後來在團體間發生的變化,可以看到因為大人給出的態度不同,而孩子的影響改變的是什麼。對我來說真的是如何提高自覺的學習對象,謝謝裴利留下這些紀錄,讓我們有光可循,也感謝有這機會跟這群優秀的夥伴唸書,一起發現、一起應對、一起成長。

    -丁

  • 如何創造一間每個故事都被聽到且被回應的教室?裴利老師在一開始也曾有著白人與黑人教學互動之間的內心矛盾,膚色幾乎是禁忌話題,但裴利老師總能檢視自身與學生與家長及其他教師之間的互動,透過每一個故事省思自我的行動與教學上的價值,讓我感佩裴利老師在教學現場上積極改變的行動力與自省能力。

    老師在孩子的求學階段是個重要的角色之一,而傾聽是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徑,和孩子相處上對於不同之處能接納並欣賞珍惜,教師與孩子的關係將是緊密地而彼此信任的,這教室將會是個美好、和諧且安全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不能用同一個學習模式要求同樣的表現,給予同樣的回饋。每個孩子有著屬於自己的特質,大人應學習慢下來、等待,發掘孩子的亮點,在學習的路上對孩子保持信心,給予足夠的時間及機會,當孩子準備好時他會展現出來的。

    書中能看到裴利老師在觀察學生的行為及對語言的敏感度,更能感同身受,有著一顆極為細膩的心思且富有情感的。她的教室是開放的,可以接納每一種聲音,同時透過不斷討論且實施適切地教學策略協助孩子去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師特質及教學氛圍,都值得現場老師努力學習的。

    -柔